首页 / 专题专栏 / 省委环保督察在杨凌 / 正文

自查、督察结果因何迥异?如何改变?

来源: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4-01-15 09:25

为督促、帮助基层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央及省市级层面持续开展了生态环保督察。近日,笔者连续走访了3个上级交办问题较多的县,针对其中存在的原因进行实地调研。每到一地,都会特意浏览县级执法人员手机上的工作微信群,发现各执法组每天巡查、执法反馈的信息大都是“某点位已落实管控措施”,极少量信息是“车间密闭不严,已立行立改”或“洒水抑尘不到位,已立行立改”等轻微问题,与生态环保督察发现的“监测数据造假”“未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等严重违法问题形成鲜明对比。

按道理来讲,基层环境执法人员身处一线,对排污单位的建设规模、生产状况、治污能力等有更深入的了解,理应比远道而来的上级生态环保督察人员更早、更精准地发现和整治环境违法问题,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一些环境违法问题就在基层执法人员眼皮底下长期存在,让人匪夷所思。剖析原因,正本清源,成为筑牢生态环境监管第一道防线的当务之急。经过多方调查和深入思考,笔者有如下建议:

提升能力补短板。当前,新技术、新设备不断运用到污染治理工作中,但仍有不少基层执法人员对新技术、新设备缺乏基本了解,存在业务短板,在一线监管时茫然无措,未能发现和依法处理环境违法问题。鉴于此,基层生态环境部门应通过加大培训、邀请专家讲课、开展研讨等方式,使基层执法人员及时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治污原理及效果,尽快实现从“门外汉”到“内行人”的转变,为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隐患和对标整改打好能力基础。

实事求是别护短。一些基层执法人员存在“丑不外露”的思想,觉得即便把问题暴露出来也得自己解决,与其让领导盯着处理,弄得紧紧张张,不如自己悄悄处理,因而有意识地将部分环境违法问题隐瞒了起来,工作汇报时报喜不报忧。如果非报问题不可,就以轻微问题进行搪塞。但事多了,难免有意料之外的情况。一旦环境违法问题的解决难度超出执法人员的预判,就陷入“说非其时、做非所能”的窘境,有苦难言。因此,基层执法人员应有实事求是的坦荡心胸,在信息反馈、工作汇报时,既讲进展成效,也讲困难问题,使部门领导对本辖区的生态环境总体情况有准确把握,以便及时制定有效措施,彻底整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守住底线善普法。基层执法人员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和工作,复杂的社会关系网常常给执法工作带来困扰。在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过程中,如果遇到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说情,有的执法人员就不愿或不敢得罪他们,产生了“等生态环保督察发现了再处理”的想法,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拖了下来。这种做法既有损环境执法工作的公平公正,同时也损害了周边群众的环境权益。作为执法人员要勤于动脑,将与说情人沟通的过程变为普及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过程,实事求是指出环境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尽最大努力使说情人变为督促整改环境违法问题的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