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环保新闻 / 正文

碧水长流万象新——探寻陕西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密码

来源: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4-07-05 08:50

6月24日6时许,盛夏的晨光才洒落些许,63岁的汉中市民李炳银就背着相机早早赶到了天汉湿地公园。“秋冬时主要拍红嘴鸥。这一阵子,大家都等着拍朱鹮。”李炳银说,“公园里四季不同景,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这里安家落户。”

清晨的天汉湿地公园,烟荷染翠,日影浮波。栈道旁的芦苇荡里,阵阵蛙鸣啾啾鸟语和成动人的“交响曲”。身处其中,很难想到,如今这片市民的幸福园,曾经却是沙坑遍布、垃圾肆虐的荒滩地。

2012年,汉中市启动“一江两岸”规划建设,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那片如同“城市伤疤”的荒滩迎来了重生:砂石弃料堆砌成岛屿、洼地变成雨水花园、滩地做成生态溪流……如今,天汉湿地公园已修复绿地145.6万平方米,有自然水域6平方公里、生态岛屿219座,314种植物在此生长,30种鱼类、90种鸟类在此栖息。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近年来,陕西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抓实抓细生态保护、防洪减灾、节水控水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任务,以重大水利工程牵引水资源高效配置、合理利用,护水之源,尽水之用,兴水之利,为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生态保障。

碧水长天万象新。

6月20日到26日,由中宣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陕西,探寻陕西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密码。从汉江源到黄河畔,从凤堰古梯田到“陕北好江南”,清流汩汩,处处涌动着三秦大地的澎湃生机。

护水之源

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引汉济渭工程的起源地。对汉中市而言,保护好汉江,就是保护好生命线。

夏日炎炎,位于宁强县的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青山壁立,飞瀑高悬。如玉带般的水流从山崖一泻而下,形成一方深潭。潭水之侧,“汉江源”三个摩崖大字格外显眼。

这里,是汉江南源玉带河的源头。这一湾涓流沿着峡谷奔腾而下,最终汇成了千里汉江的滔滔巨流,滋养着一江两岸的万千群众。

层林掩映中,52岁的张继荣正沿着河道巡查,不时涉水攀高,捡拾游人遗落的垃圾。“虽然这些年游客越来越多,但河道和山路上的垃圾明显少了很多。”张继荣说。

张继荣是汉水源村的义务巡河员。作为汉水源头的第一户,张继荣祖宅离“最新鲜”的汉江水只有10米。从他的爷爷张邦贵那一辈起,张家人就主动开始巡河,捡拾垃圾、清理河道。

在张家人的带领熏陶下,周围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巡河的队伍,自发参与汉水源头的生态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更在发展中保护。作为汉江源头所在地,宁强县以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并重,实施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全力保障水源地生态环境。如今,汉江源头水质达到Ⅰ类标准,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达10余种、珍稀动物达20余种,水源涵养能力显著增强。

2023年,汉中市优良水体占比保持在100%,水质改善幅度居全国第五、全省第一。沿途群众不遗余力地亲水护水,肩负起“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使命和担当。

碧水长流,青山永在。

近年来,陕西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江河湖库管理保护机制,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达99.3%。

陕北地区精准实施淤地坝、拦沙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020年以来,黄河流域累计完成营造林1835.84万亩,治理沙化土地389.25万亩,黄河流域主要支流年均入黄泥沙量持续减少。陕南地区以新增国债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为重点,推进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年来,为京津冀豫沿线26座城市输水近650亿立方米,水源地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

尽水之用

一瓢水“浇活”四块地

6月21日,夏至。石川河富平城区段碧波荡漾,大片的荷花中,悠闲的水鸟正在嬉戏,岸边的芦苇里,不时传来阵阵虫鸣。

“现在的石川河处处是美景,早晚在这里散步锻炼,心情美得很!”62岁的魏美玲笑着说。从小在河边长大的魏美玲,见识过石川河曾经的“无常”,也享受着石川河如今的“丰美”。

石川河是渭河一级支流,在富平县境内流长36.4公里。富平县水务局副局长张西强介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游为了农业灌溉建起了水库,让本就是季节性河流的石川河水量骤减,加之采石挖砂、垃圾倾倒、污水排放,石川河不仅水质受到严重影响,还时常处于断流状态。

为了解决石川河“有河无水”的问题,近年来,富平县全面谋划实施了“造水”工程。

“首先,我们把城市污水处理厂布局建设在石川河畔,将经过处理达标的中水注入河中,再种植菖蒲、芦苇等适生植物,进一步净化水质,最终实现水资源循环再利用。”张西强说,经过多年治理,2023年石川河长流水达到295天,自去年5月初至今未出现断流。

一体协同的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策略,不仅让富平城市生态得以持续改善,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在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集中控制室,18米长的大屏动态显示着厂区运行的数据。“我们生产环节所有的工业用水都是来自全县两座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公司总经理何昭林告诉记者,污水处理厂的中水输送到热电厂后,首先进入蓄水池,在深度再生水系统中进行再次处理从而达到工业用水标准,然后再进入各生产环节。

作为全县用水大户,在大量应用中水的同时,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还通过不断升级工艺设备,进一步提升节水效能,实现了“废水零排放”。“热电厂产生的废水,通过工业废水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等实现废水全部回收再利用,最大程度减少水资源浪费。”何昭林说,2023年大唐富平热电的再生水使用量达到68.9万立方米。

水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控制性生态要素,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

随着中水开发程度和应用广度的不断拓展,富平县以一瓢中水“浇活”了生态补水、工业用水、灌溉用水、城市景观用水四块“旱地”。

不只是富平县,作为传统的用水大省,陕西全方位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严格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强度双控和论证、取水许可管理,充分挖掘水资源利用全过程节水潜力,持续深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2023年,陕西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6个,完成16所节水型高校创建、11个县(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创新推进矿坑(井)疏干水综合利用,实现环境保护与水资源保障“双赢”,全省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2.38%。

兴水之利

汩汩清流惠泽秦川

6月25日,在位于咸阳市武功县的渭河管桥施工现场,4座水滴形的索塔高高耸立,施工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钢桁梁安装作业。

渭河管桥是引汉济渭二期北干线的重要控制性工程。“渭河管桥贯通后,就能将黄池沟配水枢纽调蓄的汉江水,输送到渭河北岸的咸阳城区、武功、兴平、西咸新区等地。”陕西水务发展集团引汉济渭公司党委书记田养军告诉记者。

2023年7月16日,在历经10余年建设之后,陕西有史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一期工程先期通水,将甘甜的汉江水通过近百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引入关中,实现了长江和黄河穿越秦岭的“世纪牵手”。

作为陕西水网的主骨架、国家水网的大动脉,通水一年,引汉济渭工程惠泽三秦的作用正逐步显现。

“特别是今年入夏以来,我们向西安日供水量突破百万立方米,西安市民近一半的用水量都来自引汉济渭。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安供水格局,还在抗旱保供水上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田养军说,作为引汉济渭工程的“附属功能”,三河口水利枢纽和黄金峡水利枢纽发电量今年突破1亿千瓦时,累计上网电量达3.8亿千瓦时。

水利工程也是民生工程。

截至目前,引汉济渭二期工程隧洞开挖已超51公里,完成总任务的35%;管道安装达到80公里,完成总任务的61%。随着后续工程的有序推进,引汉济渭将为关中地区10多个城市、区县持续供水,可支撑关中地区1.1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受益人口1411万。

滋润关中,解渴陕北,带动陕南。南来的汉江水,不仅能有效压减关中平原4亿至5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开采,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还可以增加6亿至7亿立方米渭河进入黄河的水量。“通过水权置换,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从黄河干流争取更多取水指标,保障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陕西水务发展集团引汉济渭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曹双利说。

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不只是引汉济渭,在三秦大地上,一批重大水利工程不断刷新着进度条——东庄水利枢纽大坝浇筑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王瑶水库扩容、蒋家窑则水库工程开工建设,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13条隧洞贯通,黄石沟水库大坝封顶;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即将开工……

2023年,全省完成水利投资430.73亿元,同比增长4.4%;今年前5个月,完成投资153.25亿元,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