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环保新闻 / 正文

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的“四个重大转变”

来源: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3-11-24 09:22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重大转变”,即由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由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重大转变、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总书记关于“四个重大转变”的重要论述,既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全面总结,又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的高度凝练。新时代以来,我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并不断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党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的认识不断深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发展意识显著增强。

生态文明制度框架基本建立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加强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我国构建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一批重大制度,重构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完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先后制定或修改30余部生态文明相关法律,生态文明制度框架体系总体形成。

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

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升,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2022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2年下降40.1%,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14.5%升至25.9%,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68.5%降至56.2%。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2012年以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用水量)、地耗(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分别下降26.4%、46.5%、38.6%,主要资源产出率累计提高近60%。

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

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全国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0%以上。对9000多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设立首批5个国家公园。2012年以来,在青藏高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重要生态区部署实施50余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即“中国山水工程”),完成修复治理面积5.37万平方公里;实施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整治修复海岸线近200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1.63%提高到24.02%,是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全球生态治理贡献突出

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成功举办《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积极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等行动计划。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等获得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在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