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环保新闻 / 正文

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金饭碗”

来源:法治日报 发布时间:2023-09-21 09:36

青山远黛,云雾缭绕,虫鸣鸟叫,稻黄花艳。近处,一只朱鹮在稻田旁低头觅食,几位村民在田间躬身而作,远处,古朴的房屋中,正在研学的孩子们一片欢声笑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这就是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草池湾初秋时节的清晨。

“原来,这里连水泥路都没有,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这几年村子变美了,朱鹮也来安家落户了。”说起村子的变化,76岁的周发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们保护着朱鹮,朱鹮也保佑着我们。”

如今的草池湾环境优美、自然禀赋优越,是石泉县划定的七个朱鹮保护区之一,栖息在这里的朱鹮数量已从最初的一两只增加到现在的47只,亦有“朱鹮小村”之美誉。

“因为朱鹮的落户,我们注册了草池湾朱鹮小村有机稻米品牌,相比五六元每公斤的传统稻米,有机稻米能卖到40元一公斤,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生态饭’的甜头。”石泉县城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本康说道。

草池湾的变化是陕西省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之一。

近年来,陕西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成为百姓的“金饭碗”,不断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底色。

建章立制

筑牢生态本色

初秋时节,从钟灵毓秀的秦巴山区,到黍果飘香的关中平原,再到满目苍翠的黄土高原,三秦大地处处演绎着逐“绿”而行、以“绿”生金的美丽画面。

生态的方圆,离不开建章立制。

早在2018年,陕西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出台《中共陕西省委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成立以省委书记、省长为主任的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建立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等工作机制,实现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

为坚决当好秦岭生态卫士,陕西专门出台《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印发秦岭保护行动方案、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形成“1+N”秦岭保护规划体系。为守护好黄河母亲河,陕西成立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出台《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逐步构建“1+N+X”规划政策体系。

同时,陕西铁腕开展蓝天保卫战、系统实施碧水保卫战、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快建立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全省要着眼把牢高质量发展基准线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要着眼守护好我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当好秦岭卫士,要着眼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强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要着眼建设我国北方绿色长城深入实施‘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今年7月31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会议,再次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陕西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科技赋能

产业转型升级

“铜川是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第一批工业城市之一,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深入推进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既是铜川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必由之路,更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9月6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陕西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铜川,在当日的媒体见面会上,铜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勇的话掷地有声。

铜川因矿设市、因煤而兴,曾因“一枝独大”的煤炭和水泥产业,长期污染严重,被戏称“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为加快转型发展,优化铜川发展环境,近年来,铜川市委、市政府高起点谋划、全方位布局,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向绿色生态城市转型。

经过多年努力,该市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一系列荣誉,完成了从“卫星难觅”到绿色生态养生城市的华丽转身。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位居全省第一。

面临同样难题的还有商洛市,该市全域地处秦岭腹地,资源富集,过去发展矿业经济留下一百余座尾矿库,不仅占用土地,而且加重了生态环境负担。如何将尾矿资源变废为宝,陕西岭南佳泰新型绿色建材生产项目给出了答案。

走进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流水线上正在作业的自动化设备,虽然是生产建材,但整个车间内却没有太多灰尘。

“我们生产的产品之所以叫新型环保建材,一方面是由于该板材的原料主要使用的是废弃硅质尾矿,另一方面我们利用现代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制作工艺,从燃煤改为了燃烧天然气,更加环保。”项目负责人冀佳伟进一步解释道,正是使用尾矿废渣作为原材料,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10%。

“陕西是世界少有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富集一体的能源板块。近年来,陕西沿着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方向加速转型,成效明显。如今,陕西生态屏障更加牢固、生态底色更加亮丽、高质量发展底气更足。”陕西省相关负责人表示。

村美业兴

共享生态红利

“站在小坡向东望,小坡一片新气象,万亩冬枣观光园,家家户户十几万,自古农民都种田,如今这里变公园,坐上火车看枣园,一路风景说不完。”渭南市大荔县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自编自演的顺口溜,道尽了大荔县冬枣产业的兴旺。

“渠烂、坡断、路不平,以前全村三分之一的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的地是盐碱地,种不出庄稼,一种就赔,大家也都没了信心。”薛安全介绍说,近年来,大荔县通过修建水渠不断改良土壤,种出了耐碱性较强的冬枣。

目前,小坡村已由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人均年收入2.5万元的亿元村,冬枣已成为大荔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在陕西,将绿水青山“好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好价值”的生动实践并非个例。

在与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锦阳湖毗邻的马咀村,在当地干部带领下,通过“抓产业、强旅游、重宜居、促发展”,一步步由昔日的“烂杆村”实现了向“生态马咀、富裕马咀”的华丽蝶变;

隐藏于秦岭山水之中的“超级充电宝”——陕西镇安抽水蓄能电站,是我国西北地区首个开工建设的抽蓄电站,该电站建成投运后,年均节约标煤约11.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0.5万吨,二氧化硫约0.28万吨,从该电站发出的电,将发往西安南变电站,在西安南变电站升压,然后发往整个西北区域;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涵养区安康,记者探访了藏身于生态公园下的污水处理厂,见证了日均5.2万吨地下水由浊变清,实现水资源100%利用的全过程;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城与乡、农与工、生产生活生态,共同守护着自然的本真,也分享着自然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