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环保新闻 / 正文

生物多样性科普丨万物生灵 美美与共 一起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

来源: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3-04-23 09:14

陕西省位于我国内陆腹地,由南向北地跨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等气候带及湿润、半湿润、半干旱等水文区,复杂多变的自然地理条件为各种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境。因而,陕西省的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蕴藏的绿色资源潜力巨大,尤其是秦巴山区素有“绿色的基因宝库”之美誉。

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我省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讲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引导带动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实际行动保护生态环境,省生态环境厅特开设生物多样性科普专栏,持续发布生物多样性科普知识。

水青树

(拉丁学名:Tetracentron sinense Oliv.)水青树,稀有种。水青树科落叶乔木,第三纪古老孑遗珍稀植物,是国家二级保护树种。

水青树,乔木,高可达30米,胸径达1.5米,全株无毛;树皮灰褐色或灰棕色而略带红色,片状脱落;长枝顶生,细长,叶片卵状心形,顶端渐尖,边缘具细锯齿,两面无毛,背面略被白霜。花小,呈穗状花序,花序下垂,着生于短枝顶端,多花;花被淡绿色或黄绿色;果长圆形。棕色,沿背缝线开裂;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水青树为深根性、喜光的阳性树种。喜欢温暖气候,但不耐湿热,生于土层深厚、疏松、潮湿、腐殖质丰富、排好良好的山谷与山腹地带,在陡坡、深谷的悬岩上也能生长。多分布于海拔1100~3500米处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中或林缘。

水青树是第三纪留下的活化石,水青树的化石在新生代始新世找到,是古老的孑遗植物,在被子植物中,它的木材无导管,对研究中国古代植物区系的演化、被子植物系统和起源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水青树中国国家重点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Ⅲ。

连香树

连香树(学名: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 et Zucc.)为连香树科连香树属植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

连香树落叶大乔木,高10-20米,少数达40米;树皮灰色或棕灰色;叶:生短枝上的近圆形、宽卵形或心形,生长枝上的椭圆形或三角形,边缘有圆钝锯齿;雄花常4朵丛生,近无梗苞片在花期红色;雌花2-6(-8)朵,丛生;蓇葖果2-4个,荚果状,褐色或黑色,微弯曲,花期4月,果期8月。

连香树耐阴性较强,幼树须长在林下弱光处,成年树要求一定的光照条件。深根性,抗风,耐湿,生长缓慢,结实稀少。萌蘖性强。分布区的气候特点是冬寒夏凉,多数地区雨量多,湿度大。多生在海拔650-2700米山谷边缘或林中开阔地的杂木林中。

连香树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的孑遗种单科植物,是较古老原始的木本植物,雌雄异株,结实较少,天然更新困难,资源稀少。

被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中国植物红皮书》。

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无危(LC)。

鸡油菌

(学名:Cantharellus cibarius Fr.)为鸡油菌科鸡油菌属真菌,又名鸡蛋黄菌、黄菌、杏菌等。鸡油菌子实体肉质,喇叭形,杏黄色至蛋黄色。菌盖宽3~10厘米,高7~12厘米,初扁平,后渐下凹,边缘伸展,波状或瓣状,内卷。菌肉稍厚,蛋黄色。

鸡油菌多生长在海拔600~1200米的阔叶林内。多生于南、东南向的山梁或山腰,散生至群生。性喜阴,植被覆盖度70%~90%的纯栓皮栎林较常见,子实体发生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鸡油菌生长处多为黄棕壤土和黄褐土。可与云杉、铁杉、栎、栗、山毛榉、鹅耳枥等形成外生菌根。

中医学认为鸡油菌性平,味甘,具有清肝、明目、利肺、益肠胃的功效,特别是子实体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 、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成分。

鸡油菌能与杉属、松属等植物或树木共生,形成外生菌根,在植树造林、生态和土壤修复、环境监测及维持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循环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鸡油菌在内的外生菌根真菌对寄主植物土传病害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豹猫

(学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是猫科、豹猫属动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豹猫头体长360-660毫米;尾长200-370毫米;体重1.5-5千克。南方种的毛色基调是淡褐色或浅黄色,而北方的毛基色显得更灰且周身有深色的斑点。体侧有斑点,但从不连成垂直的条纹。明显的白色条纹从鼻子一直延伸到两眼间,常常到头顶。耳大而尖,耳后黑色,带有白斑点。两条明显的黑色条纹从眼角内侧一直延伸到耳基部。内侧眼角到鼻部有一条白色条纹,鼻吻部白色。尾有环纹,至黑色尾尖。

豹猫主要栖息于山地林区、郊野灌丛和林缘村寨附近。分布的海拔高度可从低海拔海岸带一直分布到海拔3000米高山林区。在半开阔的稀树灌丛生境中数量最多。豹猫的窝穴多在树洞、土洞、石块下或石缝中。主要为地栖,但攀爬能力强,在树上活动灵敏自如。夜行性,晨昏活动较多。独栖或成对活动。善游水,喜在水塘边、溪沟边、稻田边等近水之处活动和觅食。主要以鼠类、松鼠、飞鼠、兔类、蛙类、蜥蜴、蛇类、小型鸟类、昆虫等为食,有时潜入村寨盗食鸡、鸭等家禽。

豹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4年 ver 3.1)——无危(LC)。

豹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豹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灰狼

(学名:Canis lupus),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的动物,通常简称的“狼”。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灰狼体型中等、匀称,四肢修长,趾行性,利于快速奔跑。裂齿很大,牙齿非常尖利;嗅觉灵敏;两个耳朵大约平行地垂直竖立,听觉发达;四肢长而强健,前肢具5指,后肢具4趾,尾巴下垂于后肢之间;毛较为蓬松。

灰狼栖息环境十分广泛,包括北极苔原、开阔的林地、草原、荒漠、干旱地区、丘陵、山地、森林以及冻土带,分布高度从海平面到海拔3000米,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其活动的海拔高度可以达到5400米左右,是对环境适应性相当强的一种动物,无论酷暑严寒都能忍受。

灰狼是夜行性的动物,善于快速及长距离奔跑,多喜群居,通常是5-10只组成一群,在这一小型群体中,有一只领头的雄狼,所有的雄狼常被依次分在甲、乙、丙各等级,雌狼亦是如此。白天常独自或成对在洞穴中蜷卧,但在人烟稀少的地带白天也出来活动。夜晚觅食的时候常在在空旷的山林中发出大声的嚎叫,声震四野。常追逐猎食。食肉,以食草动物及啮齿动物等为食。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 附录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中华虎凤蝶

(学名:Luehdorfia chinensis)昆虫纲,鳞翅目,凤蝶科,虎凤蝶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独有的一种野生蝶。

中华虎凤蝶翅展55-65mm,翅黄色,间有黑色横条纹(黑带),酷似虎斑,亦称横纹蝶。除翅外,整体黑色,密被黑色鳞片和细长的鳞毛。在各腹节的后缘侧面,有一道细长的白色纹。尾突较短,前后翅反面与正面基本相似。

中华虎凤蝶是由于其独特性和珍贵性,被昆虫专家誉为“国宝”。中华虎凤蝶是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的会徽图案。中华虎凤蝶分化为2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河南等地;华山亚种分布于陕西的华山、太白山等地。

中华虎凤蝶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年生一代,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阶段。它们有群居的习性,喜欢生活在光线较强而湿度不太大的林缘地带,飞翔能力不强,因此只在特定的狭小地域内活动。它属于狭食性动物,经常寻访的蜜源植物主要有蒲公英、紫花地丁及其他堇科植物,也飞入田间吸食油菜花或蚕豆花蜜。日落前后就栖息于低洼沼泽地段的枯草丛中,体表的色彩和条纹形成的警戒色可以使其在错杂的枯草背景上难以被天敌所发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数据缺乏(DD)。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丹顶鹤

(学名:Grus japonensis):鸟纲鹤形目鹤科、鹤属的一种大型涉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丹顶鹤体长120-160厘米,翼展240约厘。颈、脚较长,通体大多白色,头顶鲜红色,喉和颈黑色,耳至头枕白色,脚黑色,站立时颈、尾部飞羽和脚黑色,头顶红色,其余全为白色;飞翔时仅次级和三级飞羽以及颈、脚黑色,其余全白色,特征极明显,极易识别。

丹顶鹤栖息于开阔平原、沼泽、湖泊、草地、海边滩涂、芦苇、沼泽以及河岸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于农田和耕地中,常成对或成家族群和小群活动。迁徙季节和冬季,常由数个或数十个家族群结成较大的群体。有时集群多达40-50只,甚至100多只。但活动时仍在一定区域内分散成小群或家族群活动。夜间多栖息于四周环水的浅滩上或苇塘边,主要以鱼、虾、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蝌蚪、沙蚕、蛤蜊、钉螺以及水生植物的茎、叶、块根、球茎和果实为食。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2016年——濒危(EN)。2021年——易危(VU)。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 附录Ⅰ。

遗鸥

(学名:Larus relictus)鸟纲鸻形目鸥科鸥属濒危候鸟,中型水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遗鸥体长为40厘米左右。成鸟夏羽:整个头部深棕褐色至黑色,上沿达后颈,下沿至下喉及前颈,深棕褐色由前向后逐渐过渡成纯黑色,与白色颈部相衔接。眼的上、下方及后缘具有显著的白斑,颈部白色;背淡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纯白色。

1931年,时任瑞典自然博物馆馆长的动物学家隆伯格(Ejnar Lonnberg),撰文记述了在中国额济纳旗采到的一些鸟类标本,对于遗鸥,他只提到是黑头鸥(地中海鸥)的一个东方地理种群,同年又撰文将此问题说明,并使用了Larus relictus的学名,意为“遗落之鸥”,遗鸥从此开始被科学界认知。

遗鸥喜欢栖息于开阔平原和海拔1200-1500米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陕西榆林等地。殖期在5月初至7月初,繁殖的个体则自行结群生活于繁殖地以外的其他湖泊中。虽然它在当地被称为“钓鱼郎子”,但事实上水生昆虫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等才是它的主要食物。筑巢于沙岛上,常与燕鸥、噪鸥、巨鸥的巢混在一起。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