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环保新闻 / 正文

杨凌:天蓝水净万物生

来源: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1-05-22 17:02


呵护自然,人人有责。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杨凌示范区以“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为重点,以强有力的举措,持续推进生态治理,打造出了天蓝水净万物生的和谐生态。

据统计,杨凌目前植物物种增加至300多种,日益良好的水质已经吸引了120多种野生水鸟在此聚集……杨凌生物多样性恢复明显,生态功能正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百姓享受到绿色带来的幸福“红利”。

四月芳菲,草盛花香,转眼又到了一年最美好的时节。漫步渭河杨凌湿地公园,路边绿树成荫,河面波光粼粼,远处飞鸟、浮云、夕阳相映成趣,往来行人大都在此漫步、驻足。

undefined


万物生光辉,这山清水秀、百姓和乐、幸福美好的画卷不仅仅源自大自然的恩赐,也是近年来杨凌示范区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建设,着力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的成果。

杨凌素有“农业硅谷”之称,也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渭河杨凌段从初建起,就保留了大量的沙洲湿地、滩涂湿地等原生态自然景观,芦苇、树木的增多,恢复了水生物多样性,使得河道环境持续向好,这也让渭河杨凌段成为众多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2020年4月,杨凌鸟类摄影爱好者杨广库在渭河杨凌段拍摄到了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朱鹮。这一发现,无疑让杨凌市民再次真切印证了杨凌生态文明的显著性。

据统计,截至目前,渭河杨凌段已发现鸟类120余种,其中朱鹮、大鸨、白鹳、黑鹳等一级保护鸟类4种,黑翅鸢,大鵟、反嘴鹬、白琵鹭、黑枕黄鹂、红隼等二级保护鸟类20余种。杨凌渭河段已成为鸟的栖息地,同时也吸引来大批鸟类爱好者的目光,一张张精彩的照片记录下杨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了优良的旅居、生存空间。

“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景观在渭河杨凌段得到充分体现,也为杨凌构建了一道生态屏障,给物种的“回归”和栖息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渭河杨凌段消失多年的一些鸟类又重新出现,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晚来清渭上,疑似楚江边。”诗人眼里碧波荡漾的徐徐渭水,跨越千年,与今人眼里的渭水再次重逢。经过不断治理的渭河杨凌段,已经华丽转身为堤固洪畅之河、绿水碧波之河、人水和谐之河。

5月初,西北大学教授李保国在陕西省科学院举办的首届秦岭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论坛上说道:“秦岭生态保护的关键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他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维护生态资源安全的关键策略,野生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对象,也是生态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

60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植物学工作者深入秦岭山区,进行科学考察和调查研究,先后采集植物标本数量超过60万份,为秦岭植物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条件,并先后编辑出版了《秦岭植物志》《西北野生有用植物手册》《陕西植被》《陕西森林植被》《秦岭植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秦岭植物志增补》等大型志书、专著,为秦岭地区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与此同时,他们在秦岭野生资源植物的物种资源保存、引种驯化、中草药规范化种植领域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除了守得住“青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副教授卜书海和他的团队也正在用实际行动留得住“绿水”,他们正在编纂《陕西渭河湿地动物图鉴》一书,一一记录渭河水域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等动物,从近年来他们观测的记录显示,截至目前,陕西渭河湿地观测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已有282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指导秦岭、黄河、渭河绿水青山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如今,走进渭河湿地公园、小湋河、树木园……草木丰茂的城市公园、水鸟翩跹的河滩、水清河畅的美景……你看到每一帧画面都是杨凌提笔答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场生态考题的最佳答案。

undefined

截至2021年5月19日,杨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90天,较去年同期增加8天,增加天数全省第一,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9%,渭河杨凌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主要指标平均达到Ⅱ类,土壤环境持续保持在清洁以上等级,为各类生物生存栖息提供良好环境保障。

眼下,杨凌示范区生态环境局还通过组建野生动物义务巡防队伍,聘用了24名野生动物义务巡防员不定时巡查渭河湿地公园,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保护杨凌示范区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引导群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却不只属于人类。

杨凌示范区依托丰富的自然、科技资源正抓紧谋划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发展规划,直面生物多样性示范性保护问题,制订一系列行动和多个重点项目,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探索生态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杨凌经验”,让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