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业务 / 环境监测 / 正文

气象灾害频发,环境气象监测能否服务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来源: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24-08-30 09:24

7月19日20时40分许,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境内突发暴雨山洪,境内一高速公路桥梁发生垮塌。

商洛,地处秦岭腹地,境内沟壑纵横、谷岭相间,再加上季风气候不稳定性,当地暴雨、冰雹、连阴雨等气象灾害频发重发,每年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有的年份高达80%至90%。

今年的汛期时间长。受极端强降水影响,多地出现交通基础设施不同程度受损情况。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邢有凯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极端天气事件愈加频繁和强烈,对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影响深远。

“极端强降水导致路基基础沉陷、淘空、承载能力下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与通行能力。”邢有凯表示,基于全生命周期理念,要将适应气候变化有效融入公路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制修订全过程,这离不开气候变化风险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发。

如何提高交通网络抗风险能力?邢有凯认为,应在重要通道、枢纽、航运区域建设气象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交通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实践证明,准确及时高效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在综合防灾减灾和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了探索建立环境污染和气象灾害高效监测、主动预警、科学分析、智能决策系统。

在商洛市气象局防灾减灾调度指挥中心,记者看到了“三合一”(市县两级气象、应急防汛、“人盯人”防抢撤)防灾减灾指挥平台,这是按照共建共享共赢模式构建的数字化防汛救灾指挥决策调度平台,突破了原来气象部门单纯预报、其他部门各自为战的传统应对模式。

记者了解到,支撑“三合一”防灾减灾指挥平台有效运行,离不开正在大力建设的气象监测“一张网”。

2022年以来,商洛市政府组织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和人工影响天气减灾能力提升工程,针对监测盲区,进一步优化站网布局,提升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全市新建或升级各类区域气象站200多个,其中包括北斗气象观测站61个,即便信号中断仍可通过北斗短报文有效保障气象观测数据持续、稳定、及时传输。”商洛市气象局局长张向荣介绍。

观测站网建设有效填补了商洛部分区域自动气象站观测空白,解决了偏远山区无有效通信信号问题,提升了数据传输质量,增强了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为开展好精准预报预警和精细气象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如何加强极端天气事件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及早期预警,服务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在白洋淀木栈道鸟类栖息地,河北省雄安新区气象局安装气象感知设备,实时监测气候环境信息,并将实时数据传至雄安城市计算中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连续干旱,加上污染物增多,白洋淀水质逐渐变差。此前,白洋淀流域存在监测系统不完备、标准不统一、多头管理等问题,严重制约白洋淀修复和保护。

“为更好地保护白洋淀,气象、生态环境等部门在白洋淀关键区域共建了28个生态水文气象监测站。”雄安新区气象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李璨介绍,这些站点填补了流域监测空白,实现多部门、多要素、多类型综合信息化系统的统一谋划、建设、管理,不仅能监测常规气象要素,还能监测碳通量,为后续白洋淀生态保护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据介绍,雄安新区还规划布设253套多要素气象感知设备,对暴雨、大风、道路路面状态、道路积水及低能见度等气象灾害进行精密监测,提升城市气象灾害风险精细化监测预警能力,为新区打造“智能、绿色、创新”之城贡献力量。

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是我国生态综合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数据作为重要的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自然资源等多领域数据深度融合。

目前,气象部门已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国、省、市、县四级环境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开发了全国及重点生态功能区月、季、年等不同时间尺度气候条件和极端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估产品。

除了服务绿色城镇化建设、发展生态农业、海洋资源利用等方面,记者了解到,气象部门也通过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气象灾害风险、致灾机理及演变规律技术研发,完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评估指标和方法,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服务我国能源结构低碳转型发展、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