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保业务 / 环境监测 / 正文

环境监测人员的365天

来源:生态环境局 发布时间:2016-12-23 14:30

环境监测人员的365天

                                ——杨凌示范区环境监测人员纪实

有人说,环境监测就像是环保工作的“眼睛”和“哨兵”,而作为环境监测的技术人员则必须冲锋在环境保护工作第一线。

一位监测系统前辈曾说过,农民还有农忙农闲之分,而作为环境监测人员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高温天,他们一如既往地蹲在锅炉旁、爬上大烟囱;寒冬里,他们依然风里来、雨里去;深夜里,他们不畏严寒、默默守护在噪声敏感点周围。他们通过采样与实验分析来监测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监控污染源排放,一年365天,他们几乎天天忙碌在监测一线。

室外监测采样篇

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开端,采样可谓监测工作的“重头戏”。不要以为外出采样就是“游山玩水”、就是“随便去打个水”,作为一名合格监测人员,无论春夏秋冬、酷暑严寒,都必须按照监测计划和监测规范进行采样。

虽然区域面积不大,但是相应的监测任务可不少。每个月除了例行监测地表水(三河两渠)、地下水(备用水源)、企业废水和废气、噪声等工作外,还会经常配合其他部门执法监测采样。企业废水基本排入市政管网,总排口一般都设置在地下。监测人员首先得打开污水井盖,在打开的一瞬间,恶臭和刺激性气味扑面而来,隔着口罩都能感受到那股“酸爽”,一般人难以忍受,然而这种工作经常是由监测站的女同志完成。相比而言,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采集或许算是她们的“福利”吧!但其实并不然,尤其是炎炎夏日采渭河水样就会感觉这个“福利”并不是那么好享受的,由于渭河河滩情况复杂,监测车无法到达采样点,只能停放在河堤上。烈日当头,两名“女汉子”只能脚蹬着一双胶皮鞋、双手抱着采样器具走到采样点,而此时的遮阳伞对她们来说就是一种奢求。采完水样后,两人抬着重重的“劳动成果”走回监测车,来回路程近3公里。此时的她们早已“香汗淋淋”,而衣服不知几时沾上了泥巴、脸颊也被太阳晒得通红。在回单位路上,小焦开玩笑对田田说:“晚上得敷面膜了,否则会变黑的”。

如果说环境监测是一门技术活的话,那么废气采样就是一项脑力加体力活。作为废气采样的主力军,他们要经常扛着近30斤重的仪器爬到45米高的烟囱上,春秋季的气温还可以,若是在冬季和夏季那就别有一番“滋味”了。记得2015年12月给陕西中兴林产股份有限公司竣工验收时,正赶上那几天低温,室外气温一度低于零下。为了监测排气筒出口粉尘浓度,按照规范要求,监测人员张航必须得站到十几米高的采样平台进行操作,在进行监测时要手持烟枪并持续保持平稳进行取样,一组数据需要十几分钟,一个采样断面监测完就需要站立一个多小时。监测断面测完后,只见他握采样枪的手已经冻得麻木了,口罩外面也结了一层冰,脸也冻得通红,但还有5根这样的排气筒需要监测,那几天里监测人员从早上到晚上除了中午吃饭时间基本都在高空监测。实际上,像这样的时候还有很多。

在今年6月,对陕西杨凌华电热电厂进行例行监测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番“滋味”,借用雷工的一句话就是“脱硝烧、脱硫熏,空冷塔里蒸死人”。监测期间,脱硝入口的烟温有时会高达300℃,一两双手套是不管用的,手持采样导管的人往往需要戴3、4双耐高温手套进行取样;而在脱硫入口,二氧化硫的浓度很高,在打开烟道或取样的时候,经常会有二氧化硫和粉尘喷出来,除了高温炙烤外有时候会吸入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本来作业的温度就高,吸入后更是头晕难受。空冷塔内50多度的高温,要持续监测1个多小时,因此还没有监测完,张航和雷二锋的衣服就湿透了,汗水顺着脸颊淌到身上,浸出的盐渍清晰可见。

夜间监测对于随时待命的监测人员来说可谓“家常便饭”,夜间噪声、投诉监测、联合执法监测等无一例外。由于夜间噪声监测需要在22时以后进行,所以每当监测人员完成4~8个甚至更多监测点位监测时,基本上接近凌晨了,此时大多数人早已进入甜甜的梦乡,而他们还要把数据整理完后才能回家休息。对于常年承担夜间监测的他们来说,任务量大的时候,他们一周甚至有5天都在做夜间监测,或许正应了那句“白天不懂夜的黑”。

室内实验分析篇

如果把环境监测比作一个过程,那么样品采集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就是第二步——实验分析。

在外人看来,监测结果就是一个个数据。其实不然,看似简单的数据,得来却非常复杂,每天出去所采的样品,都会在第一时间送到各个实验室进行各项指标的分析。从准备试剂到分析结果,一个数据甚至需要一天时间。“水平线要对准,试管拿直……操作中具体操作规范说起来就多了,有好几百条”,水室主任焦燕云说到。

“实验”是最不可思议的科学,而“实验室”则被公认为最危险的地方,这里容不得马虎、更没有“春夏秋冬”,不论何时“长衣长裤全包的鞋子,再加上口罩眼罩”是实验分析员们最基本的配备。实验过程中,经常用到强酸强碱、剧毒性试剂,偶尔的灼伤是少不了的,但对于这些久经沙场的“女汉子们”来说,早已不再胆怯。“新兵”陈艳鸽和薛智凤被“师傅”领进门后,刻苦专研业务,现在都已经能独当一面。“辣妈”张亮亮休完产假上班后立即投入实验室,和大家一起加班,没有因为孩子小影响工作。有时,会遇到样品数量大或突发情况,加班加点甚至熬夜通宵是常有的事,但无论加班到多晚,第二天早上她们都会准时上班。

监测数据出来后还要经过分析处理、原始记录审核、编写报告等一道道程序。作为数据审核主要负责人,王艺桦早已练出来一双“火眼金睛”,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杨凌示范区环境监测站人员少,无法像别的监测站那样把采样人员和分析人员分开。经常是采样人员完成采样任务回到实验室交接完样品后,马上穿上实验服,立刻开始分析他们所承担的项目。每个人被锻炼成了多面手,如果用“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采得了样品、做得了实验,出得了报告、干得了总务”形容他们一点儿不为过。

空气自动站守护篇

如果把环境空气质量比作一个生命体,那么环境空气自动站就是这个生命体的“眼睛”,里面的仪器设备就是这个“眼睛”的各个神经系统。目前,我区共有两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实时“注视”着空气变化并对外发布数据。作为“眼睛”守护者的雷二锋和贾娟丽,除了每周正常巡检、校准、维护外,还要在大气站出现故障时及时赶到现场,不分白天晚上和节假日。

大气站有时很“任性”,不只是白天会出现故障,晚上也会突发点小状况。小雷为了不影响单位司机师傅休息,一个人骑着自己的摩托车摸赶到十几公里外的农业园自动站,排除故障、设备运行稳定后又骑着摩托车往回赶,回到家中已是凌晨时分。

有时,仪器需要拆机检修。在维修过程中,三四十斤的仪器少不了要搬来挪去,而对这位已经习惯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有时为了尽快解决问题、确保仪器运行正常,他常常在大气站一呆就是一天。

节假日大气站设备故障也是常有之事。春节期间大家走亲访友之时,贾娟丽经常会在去亲戚家的路上收到故障报警,赶紧叫上爱人拉着孩子开车前往大气站查看。大家笑称她春节给大气站“拜年”已成了必修课。

正是他们的精心守护,两个站点每天正常运行,实时监测、发布杨凌示范区空气质量,方便群众每天了解空气质量状况。 

环境监测站,一个对于社会比较陌生的地方,履行的义务却与人们生活环境息息相关,作为环保工作的“眼睛”,担当着“哨兵”的职能。在这里,吃苦耐劳是每个监测人员必须要承受的,同时还要甘于平凡,终日要面对重复的工作、枯燥乏味的实验,还有成千上万的数据;在这里,你会看到有条不紊的工作是从上班的第一刻开始的,紧张的节奏、熟悉的动作;在这里,你能看到的女生与其说是“巾帼不让须眉”,不如说成都是“女汉子”,没有等级之分、没有男女之别;在这里,有可爱的同事、更有监测人热爱的工作。

如果说一年有四季,那么对于环境监测人员来说季季都相同;如果说一年有365天,那么他们几乎天天都在监测的路上。